京港PK:细节决定心态

[复制链接]
查看1634 | 回复0 | 2012-11-12 17:48:1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登陆,显示高清大图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(请务必填写正确的邮件地址,否则无法通过验证)

×
因工作及私人关系,我时常往香港跑。于是,不可避免会将京港两座城市暗做比较。整体的感觉是,两座城市均高速度、快节奏、拥挤、繁忙。但一个显著的不同是:北京常给人不大舒服的感觉,香港则无。抛开市民素质等因素不谈,从一些表面的、直白的东西,也能得出些耐人寻味的结论来。


  香港街上汽车不比北京少,交通堵塞也很令人头痛。但在香港,行人过马路根本不用看车,径自走过去就可以。原因何在?在香港,汽车左转弯(因香港车辆左侧行驶,所以左转弯相当于北京的右转弯)是有红绿灯控制的。而在北京的绝大多数路口,汽车右转弯是不必看信号灯的。也就是说,北京的行人过马路,即使面前就是大绿灯,也要避让至少两列右转弯的车辆,绝无安全感可言。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,当然不足以让两座城市的交通变得迥然不同,却令无论行人还是司机均拥有了迥异的心情。


  地面交通如此,地下交通也是如此。很多造访过香港的人都对其地铁系统赞不绝口。香港地铁既不比北京宽敞,也不比北京快速,制胜秘诀只有一个:换乘方便。任何两条交叉的地铁线路,必有相邻的两个换乘站,此举一在使不小心坐过站的乘客还有一次机会,二是有效缓解了换乘站惯有的巨大人潮。而在这两个换乘站中,必有一个是可以实现“对面换乘”的,即乘客从A线列车钻出来,走到大厅另一侧,即可直接换乘B线列车。相比之下,北京地铁的某些换乘站简直可以用迷宫来形容。有些格外复杂、行路格外远的,甚至世界闻名,如西直门站。


  香港是购物天堂,除名牌多、价格低之外,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服务好,而服务更是处处体现在细节上。例如,香港的导购不会违心地说“您穿这件衣服真好看”,或者“这个提包特适合您”,他们虽热情、有礼,却也只会在顾客需要的时候才出现。哪怕只是路边的简陋甜品店,店员也只会问清顾客的需求并尽力满足,绝少疯狂推荐他们的“新品”。前些天赴港出差,当地朋友接风,带我去吃某饭店的著名清蒸鱼。价格不菲,要185港币一条。鱼做好后端上来,我们都觉得很好,却见老板娘满面歉意地从后台走出,对我们鞠躬道歉,并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说:今天的鱼个头都比较小,所以只收我们140块。我们当时感慨,这样做生意的,若在北京,估计会被人讥为傻子吧。但谁都知道,香港生意人才不傻,他们只是深深明白细节的重要性。北京的饭馆再怎么打折、优惠,也不及人家这40多港币的口碑效应好。


  观察一座城市的细节,还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,就是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警示和标语。在北京,警示标语中最常见的两个字眼,一是“禁止”,二是“违者”;而在香港,最常见的字眼则是“恳请”。当然,措辞虽彬彬有礼,可一旦有人违规,罚的力度远比北京大。例如,若在禁烟的场合吸烟,罚金是2000-5000港币。同样,来罚款的警察也是彬彬有礼,但这钱一分都不能少交。


 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风格,不能做出简单的优劣对比。但有一个共通的东西,却可以“一见高下”,那就是“系统”对“个体”的尊重程度。而这一点,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细节之中。交通信号灯和地铁换乘的设计,体现着城市规划者对车辆、行人和乘客的尊重;服务业的礼貌和真诚,体现着商业阶层对普通消费者的尊重;而街头巷尾的警示标语,则体现着城市管理者对每一个普通市民的尊重。这种尊重,也许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并无直接关联,却无疑影响着城市中每个人的舒适度。


  当然,不会有人因为北京地铁换乘不方便而选择离开,毕竟这座城市有太多的机遇和挑战。但人不会总凑合着活着,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。当大风景逐渐变得乏善可陈,细节就成了决定成败的重要砝码。

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