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解写实性摄影表现技巧——形象思维篇

[复制链接]
查看3869 | 回复2 | 2009-1-27 18:26:0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登陆,显示高清大图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(请务必填写正确的邮件地址,否则无法通过验证)

×
形象一词经常用在艺术创作中,它是指为主题表达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,生动具体的,能够激发欣赏者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。一般生活中也使用形象一词,但这种使用往往也与欣赏性的观察有关,即能够引发人们思想或感情的具体形状或姿态。可见,形象这一概念,总是和感受、体验关联在一起,也就是哲学中所说的形象思维。另一个与形象思维相对应而存在的哲学概念——逻辑思维,指的是一般性的认识过程,其中更多理性的理解,而不多用感受或体验。

我们开篇即引用了这样一个概念,是因为图片的阅读与其它二维(平面)艺术形式的阅读一样,必须遵循形象思维的基本规律。对创作者来说也是一样,不会欣赏(阅读),不可能顺利地创作。而问题恰恰是:相当多的摄影人或图片的阅读者,不能够自觉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,从而使图片的阅读和创作(形象的组织)遇到障碍。

不能自觉地阅读图片,不能完全怪阅读图片的人,这种障碍是由图片的特殊性造成的。写实性摄影中的形象,全部直接拍摄自生活现场,是现实生活情景的“物理性复制”。图片的这种 “复制”特性,常常让人们不知不觉地只产生认识这些情景的欲望,而不容易引起欣赏性的观察。也就是说,在图片的阅读过程中,本来应该自然产生的形象思维,被如此真实、如此客观的景象强行拉回到了一般的认识性思维——逻辑思维方式中去了。了解一结束,一切就跟着结束,体验或感受根本没有发生。这是相当多的人不容易读懂写实性摄影作品的原因,也是相当多的人不知道如何拍摄写实性摄影的原因。

显然,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:只需要有意识地用欣赏的眼光(感受或体验),而不仅仅是认识的眼光去观察图片中的形象,或观察写实性摄影作品(包括具有明显审美意味的优秀新闻图片或纪实摄影作品),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。

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的实现还有困难,那可能就是人为的,或心理的因素了。人们强调图片的客观性,强调它的记录功能及历史档案价值,这是不错的。但如果因此而否定形象思维,就有点过分了。形象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之一,充分地利用形象思维,并不会因此而影响信息的客观性。形象思维方式,是阅读理解图片最基本的手段。

运用形象思维并不意味着不能同时运用逻辑思维。比如观察一幅照片,你当然可以先去了解这上面都拍了些什么。一般情况下,人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。如果这幅照片并没有有意识地运用形象思维来包含进更多的东西,你当然可以就此打住,例如普通的照片。但对于包含有更多思想内涵的纪实摄影作品,对于具有更丰富情感、评价信息的优秀新闻照片,有意识地运用形象思维,可能就会变得十分重要。你一定会通过形象思维方式,发现更为内在的,过去不容易读出的内容。同理,在拍摄、创作并非一般记录的照片时,你会发现,熟练地掌握形象思维,你的作品马上就会变得更为内在,更为含蓄。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


图一:
路透社记者Arko Datta 在2004年12月26日地震引起的海啸过后,摄于泰国Phuket海滨。巨大的树根和铁罐随着大量杂物被海浪撕噬,惜日风景美不胜收的国际著名海滨浴场惨不忍睹。
高高指向天空的树根和遍地狼籍使海啸带来的破坏被有效地强化;弯身寻找着什么的那个人,十分精炼地代表着人类,承受着的灾难带来的后果。作者只用了这两组主要形象,就十分精彩地完成了这一主题的描述。欣赏者也一定会通过这两组形象,充分地感受到海啸的残酷——这两组形象就象一个桥梁,顺利地完成了从拍摄者到观察者的信息沟通目的。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


图二:
这是路透社记者Fayaz Kabli 今年1月份拍摄自印度克什米尔的一幅照片。一个人在枪战中死去,他的家属正在哀悼。死者平静的脸和亲人悲痛、无助的表情,只用一只马灯便十分生动地勾划了出来。作者用一种近乎油画的拍摄效果,使画面流露出浓厚的宗教气氛,从而更深一层地交待出亲人生离死别的悲剧情节,揭示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。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


图三:
这是美联社记者Lefteris Pitarakis 1月10日拍摄自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城市Ramallah Manara 广场上的镜头。一群年轻人正在庆祝阿巴斯在总统大选中取得胜利。背景是阿巴斯的头像广告,直接交待出了人群欢呼的目的,作者只用了两组形象便明确地交待出了主题,手法十分精炼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



图四:

路透社记者Bazuki Muharnmad 1月19日在泰国拍摄的画面。 Takua Pa城不同信仰的人们,用放飞孔明灯的方式,为海啸遇难者祈祷。一只近距离拍摄的巨大的灯笼有效地交待出细节,也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;背景选用了飞满了灯笼的天空,明确地交待出了人物行为的目的和宏观的气势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



图五:

盖蒂图片社记者大卫·葛黎迪(David Greedy)1月14日拍摄自美国俄亥俄州的Defiance城。高温和暴雨导致俄州西北部洪水泛滥。记者选用一只漂浮在洪水中的泰迪熊做前景,来描述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。泰迪熊(teddy bear)在西方是一种非常受人喜爱的玩具,用它做前景,并被强调到非常突出的程度,无论从色彩上,还是现场感受上,都可以使画面产生相当强的视觉冲击力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



图六:

奥尔巴尼时报记者Paul Buckowiki摄自美国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(Albany)城华盛顿公园的一景。一个男人带着一只狗,从白雪覆盖的公园湖面上走过。前景是一丛香蒲草。
匿名 yujiuxiangyi | 2009-8-25 12:24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dark1027 | 2011-9-8 17:08:34 | 显示全部楼层
good sharing

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