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旧文]留学(荒诞小说)

[复制链接]
查看2827 | 回复0 | 2009-7-10 15:21:4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登陆,显示高清大图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(请务必填写正确的邮件地址,否则无法通过验证)

×
留      学
  
长城的南边有一个燕国,燕国的国民——从国王到街头的乞丐,都是血统纯正的汉人,但人们到了这个国度,总是觉得进入了阿拉伯世界——这里的居民都用数尺长的白布,把从头发尖到脚跟的身子裹得严严实实,只留两个眼孔透光。别的国家的人到了这里,起先不知道这样的风俗出自何经何典,依然穿这宽袍大袖在街上漫步,似乎并未觉得有何不爽。可突然蓝天变黄,大风四起,空气中一下子充满了黄沙。“阿拉伯人”当然并不太紧张,可那些外国人顿觉得浑身不自在,脸上和手上的皮肤似乎在被无数把锉刀拉割,鼻孔中的空气似乎变成了固体,无法呼吸。要想在这里生活下去,也只能变成穆斯林。于是外地人也披上了白布,或者是桌布和窗帘。
面对这样一个国家,燕王总是觉得脸上无光。当父亲把国家交给他的时候,这片地方还算是适于居住的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,对木材的需采量也越来越大。国家组织了伐木队,北方的木材一吨吨地被砍伐。结果没几年,北方便涌来了汹涌的沙尘暴。国民起先很惶恐,一遇到沙尘暴,便荒不择路地逃回家里,紧闭门窗。可沙尘暴越来越频繁,人们总不能为此而放弃出行的权利,只好在燕王的倡议下,披起了白布。
可是燕王越来越无法忍受了,他可不想面对遍地的黄尘,呼吸污浊的空气,他觉得应该采取措施了。其实相国早就告诉过他,树砍得太多,北边得黄沙就要来,必须马上补种。可是他一直在忙着皇帝布置的“五个一”工程建设计划,无暇种树。现在看来真的不行了,整个燕国就要被埋在黄沙下了。
于是,伐木队变成了植树队,原来人手一把的斧子,变成了铁锨和水桶之类,依然浩浩荡荡地开往北方,在几乎快要变成沙漠的伐木场种下一棵棵树苗。不仅如此,燕王还定每年的阴历三月的望日为“植树日”,号召全国人民每年栽种三棵树,云云。全国上下也为了建设一个如何如何的环境,而怎样怎样。
一年过去,按照相国的计算,树起码该种了百万棵了,可是风沙却一点没减。燕王感到被愚弄了。他命令手下的士兵,准备好有厚布做帷幕的鸾车,带上国中大臣,视察伐木场——现在改叫“燕北防护林”。
车还没到,老远便望见那边立着一望无际的木杆。等到车近了。燕王差一点把鼻子气歪了——百万棵树是种下去了,可是一棵都没有活。道旁侍立着一群队员,口呼“千岁”之后,走出一位领导模样的人,刚拿出讲话稿,准备作工作报告,立即被燕王劈头盖脸地臭骂一顿,国家拨了那么多经费,居然做出这种“工作成绩”来。
可是队长似乎理直气壮,做了自我批评之后,马上说起工作的困难来,什么科技力量薄弱,树种不好啦,什么人员素质低下,工作方法落后啦,等等。燕王听听也是,让那些只会砍树的人建设塞北江南,确实有问题。于是马上让种树队召开常委会,提出急需解决的困难。最后总结成一条,交给了燕王,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,培养高素质人才。这份提议拿到朝廷中后,立即引起了广泛的讨论,相国还专门写了一篇《论建立林业学院的必要性》的文章,献给燕王。最后,听取了广泛的建议之后,燕王颁布了决定:选拔各地优秀人才,开设“幽云林业大学”,由本国最优秀的博士授课。
大学开学之后,经过一年的速成班的培养,大学生都被分配到了植树队,参加工作。毕竟这些人是比较有文化的,栽下去十棵树,也能活上两三棵,沙尘暴的侵蚀也小了点。可是工程建设依然在继续,同样需要伐木,对于这样的速度,燕王还是不满意。他想,问题可能还是出在教育上。于是燕王决定亲自去听课。
林业大学坐落在一所装饰颇为华美的宫室里。大学生拜见过燕王之后,便慢吞吞地回到自己的位子上。校长请燕王坐到上座之后,便开始上课。起先读了几个小时的《论语》,学生有气无力;然后又概括了中心思想,学生昏昏欲睡。最后读了《种树经》中的一段,只解释了几个生字,便结束了一天的课程。回宫的路上,燕王直摇头,这样的教育水平,培养出来的大学生,能种活几棵树?
相国向燕王建议,齐国的东莱大学,师资力量雄厚,可以派留学生到那里去留学。这话正中燕王的下怀,他马上派特使拜见齐王,商讨教育合作的问题。齐王倒是很爽快,马上答应了下来,条件只是要求燕国送来最优秀的人才。燕王满口答应,马上把工作布置给了相国。林业大学经过考试,选择出了一批成绩优秀的学生,送到齐国的东莱大学林业系。
经过一年的学习,留学生都归国了,迅速奔赴工作岗位。这些留学生的水平确实比土包子们高一个档次,树木的成活率提高了,管理方法也变得先进了。后来的一年,沙尘暴果然变小变少了,晴朗无风的天气里,人们也敢于拿掉白布上街了。
燕王一见有了成果,大喜过望。为了彻底地根除沙尘暴,燕王决定再扩大燕北防护林。于是又从林业大学选了一批学生,准备送到齐国。临出发的前一天,又一个大学生来拜见燕王,说是本人的文化素质原本很高,可是那天发挥失常,未能被选上。希望能给国家做一些物质上的贡献,再多赢得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。
燕王觉得这样挺好,既能培养出人才,又不用国家出钱,便欣然同意,让相国告诉大学生们,自费也可以出国。于是呼啦来了一大批,浩浩荡荡地前往齐国。
一年之后,原本出国的二十几个留学生,只回来了一半。燕王觉得很是奇怪,便问领队的**是怎么一会事。**说,齐国人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,百般劝诱,说齐国的生活如何如何好,燕国多么多么差,大部分人抵抗不住,留了下来,回来的差不多都是成绩差的。
燕王愣了半晌,不过又想了想,既然留过学,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。于是依然分配给工作,到燕北防护林的前线去。可是,这些人的成绩显然没有上一批的好,干了一年,也不见沙尘暴的程度有所减轻。只好又往齐国派去几批,可是尽管事先约定要回来,不管是公费还是自费的,还是留下来一大批,回来的也是面有丧气,逢人便说齐国条件多好,我国多落后,干起活来,一点劲也没有,更别提扩大战果了。
**大学的学生,听说那些留在齐国的学生过得如何如何好,都有些心动。纷纷向校长提议,要求也出国留学。校长们见大学生催促得如此频繁,不得不向相国转达大学生的意见。相国于是又写了篇《论扩大出国留学范围的利弊》的文章,呈给燕王。燕王看了后颇有感触,把学生派出去学习再回来,确实可以提高科技文化水平,改进落后面貌,可如果重蹈林业大学的覆辙,派出去的学生都不回头,回来的又是成绩差到学不下去的,那我国的大学和那些中小学堂不是都白办了?
于是燕王对这份提案留而不发。见上面许久没有反应,大学生们可不乐意了。于是不仅在各处张贴标语,而且还时不时上街游行,高喊口号,弄得不可开交。有些大学生还为了争取出国的权利,集体罢课。
燕王见形势无法收拾了,再加上几位校长为大学生说了一通好话,内容无非是我国的教育如何落后,学生出国留学对国家有多少好处等等。有的校长还从“长远角度”规劝燕王,说即使大学生都留在了齐国,那么也是一件好事。燕王实在无法理解我的学生留在外国对他有什么好处。但是,迫于舆论压力,似乎再也顶不住了。
于是燕王向大学生们妥协:同意你们出去,但国家不出钱。
大学生们兴奋异常。
齐国的生活多么好,好得跟天堂一样,早有人向他们吹嘘过。有钱的大学生自然不怕,一毕了业,便乘上豪华的马车,前往东莱大学;没有钱的,有的乡亲友贷了款,更有甚者,准备在齐国的某一酒店里洗酒坛子,用业余时间的收入来充当学费,并美其名曰“以工养学”。这些人一旦离开燕国国境,便少有回来的。回来的也有,在车上的时候还神情落魄,下了车,便眉飞色舞,谈论齐国的生活,有的人还写了诸如《留学齐国》之类的书,销售还算火爆。
来往了几年,留学的越来越多,有的大学生没等毕业就拍拍屁股走人;有的财主,听说齐国的学业轻松,又能培养出人才,把孩子在小学堂时或者是中学堂时就送了出去。去的地方也多了,秦国的北地大学,吴国的金陵大学,鲁国的孔子大学,都有留学生的足迹。
那些混不下去回来的也没歇着,有的四处巡回演讲,有的在写书,有的当了大学讲师。特别是这些讲师,总是爱在教学中插用一两句“齐言”,引以为高雅,有的学校开设了“齐言”这门课,教室里便时常会有听不懂得话语在耳边萦绕。有些讲师见有了效果,便越来越多地用齐言上课。美其名曰“双语教学”。各个学校争相以用齐言教学科目的数量多为荣。
燕王实在无法了,此时再关闭国门,那非要引起国人暴动不可;出国的洪流,看似又无法限制。他实在想不出名堂了,只好派了特使前往齐国与齐王交涉。结果使者连齐王的面也没见着,就碰了一鼻子灰回来了。特使带回了齐王的一封信,上面尽是些诸如“人才交流”、“人才国际化”之类的话,实无内容。燕王觉得自己又被愚弄了。他决定上京城,向皇帝申诉。
鸾车行到离京城五十里的时候,便被卫戍部队拦住,让燕王暂住几十天,然后派人到燕国,调查了燕王的真正来意,确实和本人说的没什么区别。经过卫戍司令部的表决,同意放行。临行前,还专门派人向燕王宣读了“藩王晋见十大守则”,才算万事大吉。
在京城驿馆又停留了几十天,皇帝终于接见了他。燕王本来希望通过向皇帝大倒苦水来获取“限制齐国吸纳留学生”的法案。没想到皇帝一见他,便说,你的事情朕已经知道了,“人才流失”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,目前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。现在经济已经“天下化”了,人才流通也是很正常的现象。两分钟后,燕王便被打发走了,只是记住了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”之类。
时间一年年地过去。燕北防护林早因无人管理而死了大半了。只会砍树的人依然只在砍树,不过谈笑的时候也还会夹杂一些齐言。出国的人还在洗坛子,回来的大放厥词,或在写书。燕国的中小学堂的学生,一旦懂事,便梦想着要出国。
燕国越来越难以居住了。黄沙一年多似一年,男人和女人们又披上了白布。这里已不是他们的故乡,他们有心中的天堂。

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