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破体”成“王”

[复制链接]
查看2364 | 回复1 | 2012-11-13 15:04:5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登陆,显示高清大图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(请务必填写正确的邮件地址,否则无法通过验证)

×
世人皆知东晋的王羲之写一手好字,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。他的第七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,在史上,与其父并称为“二王”。


  “二王”,当然是指其姓。然而,似也隐喻着对其书法造诣的高度褒奖。毕竟,在常人心目中,能称“王”者,皆处最高位置也。


  王献之被列为“二王”之一,并非是沾其父的“光”,而是自己不懈努力的结果。《晋书·王献之传》载:“献之骨力远不及父,而颇有媚趣。”媚者,喜爱也;趣者,诚如《镜花缘》第82回所讲:“必须出类拔萃,与众不同,才觉有趣。”正由于这个“媚趣”,使其对其父的书法艺术由喜爱而酷爱,由“学步”而“创步”,在继承的基础上,进一步改变了当时古拙的书风,并获“破体”之说。


  破体,即变体。唐代张怀瓘在《书断》中这样评价:“王献之变右军行书,号曰破体书。”


  破体,并非易事。没点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的精神,没点“不仙不佛不圣贤,笔墨之外有主张”的信念,没点“意匠如神变化生,笔端有力任纵横”的工夫,要破定论之“体”,无异于无梯登天、无腿下海。


  破体,当属正事。试想,无论如何美妙的文体,如果几十年、几百年,乃至上千年都像“化石”一样,难免让人生发出审美疲劳。


  破体,已属常事。古人曾言:“诗何必古选,文何必先秦。”秦汉没有仅困在六经上,有了秦汉之文;盛唐没有只守在汉魏上,有了盛唐诗章;明清没有止步在唐诗上,有了明清小说。毕竟,诗文随世运,天天催日新。这是常理,亦是常事。


  破体,离不开学。无学之“破”,很可能是瞎破,其结果也很可能是破瞎。原因在于无的放矢,或者只有好想法,没有好办法。历史上那些“破体”者,无一不是先从学始,学后才能“作诗原是读书人,不用书中一个字。”


  破体,更离不开博学。破体是为变体。这就不能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;只见树木,不见树林。毕竟,海以合流为大;人以博识为弘。博识,离不开博学。博学,才能博采。博采,才能积优,继而自成一家,乃至“破体”成“王”。


  破体,最离不开思学。思学,重点在思。唯学而思,才有可能学而知人所不能知,用而用人所不能用,就如当年王羲之学张芝、钟繇,王献之学张芝、王羲之,只师其神,不师其形;只从其意,不从其辞。毕竟,学若只是依规画圆,准方作矩,永远也成不了“王”。


  破体,指向新变。新变,方能代雄。代雄,才可称“王”。这种“王”,不是前呼后拥的世俗之“王”,而是与时因革,“不听陈言只听天”;新裁斯出,“立异义于众贤之外”的高雅之“王”。说到底,是道人所不道,创意不相师;到人所不到,造化精神强。 
asd172005 | 2012-12-9 03:19:11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错,学习了~

本版积分规则